编者按: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后,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实验教学方式由按部就班的统一的程序化的教学向自主开放的形式发展,由注重课堂实验向课外延伸实验活动转变,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和方法,大力提倡实验中的合作和交流。针对市直学校科学学科调考的质量情况,审视当前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加强和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市教研室在市实验小学举行了科学实验教学研讨会。
市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会评课记录
时间:2009年10月15日
地点:荆门市实验小学三楼会议室
课例:《桥》(执教者:市实验小学彭红梅)
形式:评课
主持:李国金(教研员)
记录:方莉、胡晓东
评课记录:
黄其芳(竹园小学):整节课总体设计不错,从观桥→说桥→推测桥的承受力→检测、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能否给五种桥起个名称,这样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对桥的名称有进一步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应交待实验要求,关注细节,教师应强调清楚,这样实验的数据会更准确。
胡晓东(金虾路小学):我也曾试教过这节课,这是一节对比实验课,桥墩宽度应统一,彭老师在准备方面做得不错,如果在实验过程中用塑料杯装上硬币,使受力点更集中精确,这样使实验的承受力的数据更精确。
郑和芳(实验小学):课前介绍桥面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为什么都叫桥,了解桥的相同点。课中的实验数据之所以差别大,教师应强调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增大桥的承受力时,教师提到了两点,但对于增加桥的厚度没有提出探讨,这使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应注意。
张元凯(石化三小):设计流程不错,课件对于桥的资料和图片的增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板书简洁,课程的目标十分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主动探究落实,对于课后拓展中,教师帮助学生按住纸面增加外力,老师是用手帮助学生按住这不够科学,属人为控制,教师可以找东西固定,另外增加桥墩时的实验时,桥墩间的距离应大于硬币的直径,这样才能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统一桥墩的摆放和距离,另外教师还应考虑桥面力分解到了何处。
郭庆友(石化二小): 教学流程清晰,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应将硬币放在一次塑料性杯中,这样让力更集中。这节课教学目标已解决,但前面老师评课时提到了桥墩间距离,桥的承受力如果都在一节课中解决,对小学生来说,效果不佳。
车雷鸣(金象小学):我提一点建义,课前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报告,拟定一个实验计划,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点。
赵建成(宏图小学):我想到的大家都想到了,我没想的的大家也都帮我想到了,这次会议让我受益匪浅,开课的课件让我耳目一新。课中实验后教师仅仅只排了一个序,教师应形成文字分析,这样让学生受益更多。
吴雪芹(石化一小):课后拓展中教师按住桥墩时应更科学一些。
张 军(竹园小学):设计思路清晰,内容选择好,课初关于桥的课件让老师和学生开阔了眼界,科学应来源于生活,彭老师做得不错,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老师帮学生拿硬币时过于随意,我也同意硬币放在一次性塑料杯中测量,这样力的受力点才会更集中,建议教师在实验前对实验的探究规定应更细一些。
周 雷(金虾路小学):课有三个亮点,(1)图片导入,积极参与。(2)实验操作,获取知识。(3)实验感受,拓展知识。注意两点:①相同材料,不同形状的情况下做的实验教师应强调。②最后拿出瓦棱形桥承受力最强时可以拓展,可以找一些与瓦棱形相似的材料让学生更一步感受。
周友富(科学特级教师,红旗小学):彭老师的课十分成功。思路十分清晰,认识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美丽形状的桥拓宽思路→发现生活中的桥→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桥的本质(科学意义上的桥)→再进行抽象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研究。通过典型研究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教师的处理方法非常好。学生知道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会注意。通过预测-实验-发现-得出结论,这一知识点落实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完全凭眼睛看,而应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对于前面老师提到的课堂的拓展中提出增加桥的厚度时,我意见是不可取,因为这样课堂知识点过多,学生不易掌握,实验材料中的硬币不可取,可以选取诸如小螺订之类。为了加深学生对桥的表述,教师应给予每种形式的桥一个名字,对于桥面的固定问题,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择易破碎而不变形的材料做桥面,这样可以使设计的实验更科学。而彭老师用手按住而后来又松手这一举动是不科学的。学生拓展时,让桥承受力更大些时,应让学生产生一种观点,材料用得最小,但实用性最强的正确的设计思想
李国金(市教研室科学教研员):教材编者有心,教者用心。彭红梅老师的这节课有三个亮点:一是问题引入鲜活,图片增加了科学课堂的美感,也给新课程的课堂赋予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二是充分让学生卷入科学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轻松获取了知识,课堂充满了乐趣。三是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个亮点使课有形有神。有形,体现在教学流畅,课堂有立体美感;有神,体现在“三维目标”上,特别是注重了教学的知识点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值得探讨的地方有一点,课堂缺少质疑,缺少科学观察和思维的引导。为何几个小组数据差别大,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质疑,丧失了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点。老师们一定要记住:没有争论、没有质疑的科学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